焦點
-
NVIDIA RTX 30系列「終極倒數」大戲即將上映,目前已知的資訊整理
是的! NVIDIA已訂於北美時間9月1日(台北時間9月2日凌晨0點)正式發表GeForce RTX 30系列(代號Ampere)的RTX 3090與RTX 3080顯示卡,隨之各家SI廠商也會跟著發表其自製卡。隨後緊接著的是,Intel也訂於北美時間9月2日(台北時間9月3日凌晨0點)正式發表第11代Core家族行動處理器(代號Tiger Lake),並聯袂各家筆電廠商發表配備Core ix-11xxGx的筆電,搭載最新Iris Xe內顯,提供前所未有的筆電新體驗。 正由於先前有洩漏不少資訊,以下本篇就來個資訊大彙整,讓大家在準備迎接兩大廠商新發表的產品時,能夠先窺知一二,讓您在看線上發表會時不會有太多的「哇~」,以降低下巴脫臼的可能性! XD 不過由於洩漏的資訊並不一定正確,因此最終規格與資訊,還是以官方釋出的訊息為準,這裡的資訊就當做參考囉! 本篇將先針對NVIDIA的部分做整理。 (本篇) 先來看NVIDIA GeForce RTX 30系列顯示卡的相關揭露訊息吧!如同前述,除了揭露者釋出的消息之外,大多顯示卡廠商也可能不小心將資訊洩漏出去,包括在EEC所洩漏出來的各式認證訊息,甚至有超過100多款SKU被列在其中。以此可以得知,這次NVIDIA要發表的RTX 30顯示卡,包括3090、3080、3070、3060等四款,而目前已知,9月會先發表最高階的3090與3080,然後10月才會發表3070,最後在11月時才發表3060。 在規格方面,Ampere系列的GeForce RTX 30系列顯示卡,都採用TSMC 7nm製程設計,Shader Model (SM)與CUDA數高達5248組,再搭配6~24GB的GDDR6X記憶體,採用最高384-bit匯流排設計,可提供高達936 Gbps的頻寬,也因為需要這麼高的頻寬,因此預計3090和3080會使用PCIe 4.0架構設計,而從某廠商洩漏出來的產品eDM中也有標示,該卡將會支援PCIe 4.0規格,這樣一來,很有可能玩家們在玩超高解析度、需要經常性動用記憶體傳輸需求的遊戲時,搭配能支援到PCIe 4.0的AMD Ryzen 3000系列平台,會比目前還只有支援到PCIe 3.0的Intel 第10代Comet Lake-S系列平台的表現還好! 至於其他方面,GeForce RTX 30內建第二代RTX核心,搭配第三代Tensor核心,當然也支援DLSS 2.0 (深度學習超級取樣)技術,並支援到DX12 Ultimate、Vulkan、OpenGL 4.6,至於視訊輸出埠則有3組DisplayPort 1.4a與1組HDMI 2.1埠,而由於這次採用7nm製程,在功耗與效能上有顯著上的提升,使得這次的RTX 30系列顯示卡,其最高TDP也只到350W。因此建議玩家只需要750W的PSU (電源供應器),可能也不需要12-pin轉接頭,即可讓RTX 3090顯示卡正常運作。 ▼ NVIDIA GeForce RTX 30系列顯示卡規格與發表日期 正由於距離發表日越來越近,因此也有越來越多資訊被揭露,從以下幾張疑似官方簡報內容,可以得之NVIDIA GeForce RTX 3090顯示卡的規格,以及效能比較。內容如下: 在效能方面,網友洩漏出一張簡報,說明RTX 3090的效能大幅提升。在4K UHD解析度、最高畫質設定、RTX(光追)模式開啟、DLSS模式也開啟之下,3090在三套遊戲中的效能,約是2080 Ti的2倍上下。例如《控制》就是約2.1倍、《當個創世神》則是剛好2倍,而《德軍總部:血氣方剛》則是約1.75倍,看來,想要在4K UHD解析度下暢玩3A大作,且開啟各式特效,RTX 3090應該是能夠符合玩家們的期待! 至於,該表示這些數據是由中國大陸的Zotac設計師所洩漏出來,並有列出RTX 3090的規格,據信真實度頗高,有興趣的玩家可以移駕過去參考一下。 ▼ NVIDIA GeForce RTX 30系列各顯示卡板號(Board ID)與預取代的上代產品 總之,目前已揭露的訊息整理如上,想熬夜看NVIDIA RTX 30發表會的玩家們,可以到Twitch線上發表會直播(9/2 00:00起)現場: 有關GeForce RTX 30系列的其他相關文章,可以參考: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PS5終於具備久違的向下相容功能、但Ubisoft表示:抱歉了,PS3以前的玩家
雖然跳過了幾個世代,但Sony看來終於會在PS5上將玩家引頸期盼的「向下相容」能力,對手Xbox已經確認會一路相容到初代Xbox,那Sony呢?Ubisoft支援頁面發文表示:「向下相容功能將會支援PS4上的特定IP遊戲,但PS3、PS2和PS1遊戲不可能實現。」間接打臉了PS3以前的玩家。 Sony官方尚未針對這件事回應,不過這個沉默似乎也讓人感覺案情似乎真的就是這麼單純,但這似乎也並不意外,畢竟早前Sony雖然表示「針對PS4世代大量受歡迎的遊戲類型,我們費了很大的心力促使玩家可以繼續在PS5上遊玩,超過4000款以上的PS4遊戲將會在PS5上支援。」 雖然眾說紛紜,但如果沒意外的話,PS5預期會在今年年底前登場,屆時將有可能直接和Xbox新機對上,在對手已經確認所有遊戲都能向下支援遊玩的情況下,PS5後續會不會開啟更多可能性目前還尚無法確認。不過就玩家角度來說,相信即便如此,Sony玩家還是會買單的,畢竟PS5陣營的遊戲強勢度普遍比Xbox強的多,尤其眾多獨佔遊戲加持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屆時就看雙方主機上市時同步登場的遊戲陣容而定了。 這邊順帶一提,有鑑於《死亡擱淺》和《地平線:期待黎明》等PlayStation移植PC遊戲的熱門程度,Sony官方已確認未來將會陸續讓更多的獨佔遊戲移植到PC市場,雖然我們可以預期的是,絕對不會是同步在PS5和PC上推出、估計要等一段時間才會在PC推出,但即便如此,Sony是否會因此失去獨佔遊戲的優勢,目前還只能是觀望階段,但就PC玩家來說,如果你不是非第一時間玩到新款PS5遊戲不可的話,或許之後就會在PC上以更便宜的價格推出也說不定喔!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離萬元240Hz電競信仰僅1ms距離,ROG STRIX XG248Q電競螢幕開箱評測
ROG玩家共和國在許多電競玩家心中有著不可抹滅的信仰地位,儘管Logo總是被戲稱「敗家之眼」,但無懼的形象卻是深深烙印在粉絲心中,作為ROG電競周邊的其中一環,華碩電競螢幕中設計風格相對較主流活潑的ROG STRIX系列,XG248Q可說是目前玩家最唾手可得的240Hz電競螢幕之一,現在市場行情價可以在不到萬元的價格就入手,作為一台FHD高螢幕更新率、低延遲的電競螢幕,幾乎可說是「無腦」選擇。 外觀上來說,XG248Q維持ROG STRIX電競螢幕系列的設計語言,包含窄邊框設計、科技圖騰風格的美背以及三角RGB信仰腳架等等,同時提供主流電競玩家較適合的24吋FHD螢幕,玩家眼睛比較容易一口氣看遍整個螢幕的各個角落。面板部分採用的是TN面板,即便玩家在市場上能夠找到IPS面板高更新率螢幕,但論競技類、FPS類型遊戲所強調的高反應速度,原生TN面板提供的穩定度還是有一定價值,尤其在動態模糊的情況下更加明顯,ROG針對XG248Q這部分還額外搭載Extreme Low Motion Blur(極低動態模糊)技術,進一步消除畫面不清與動態模糊等問題,確保更清晰的流暢體驗。 實際遊戲體驗部分,小編自己也是用240Hz搭1ms反應時間螢幕,因此用XG248Q玩起遊戲來格外親切XD!不過由於擁有極低動態模糊技術的輔助,視覺上來說看起來更清楚些,再者,XG248Q具備Adaptive Sync同步技術支援,視覺殘影更小,玩起遊戲來格外爽快!另外,XG248Q OSD功能提供多種不同輔助效果,除了基本的色彩、色溫等調整外,也具備十字瞄準線、定時器、FPS計數器等設計,玩家可以藉此輕鬆調整。螢幕本身也具備超低藍光技術輔助,並通過TÜV Rheinland的認證,長時間遊玩的話比較不容易感到疲累。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DdfqjzfBUg ▲這是以XG248Q遊玩《地平線:期待黎明》和《虹彩六號》時側錄的遊戲畫面,小編是以Radeon RX 5600 XT顯示卡測試,玩家可以判斷遊戲體驗效果。 TN面板一向是主流電競玩家、世界賽事選擇的主要面板大宗,而這點在ROG Strix XG248Q電競螢幕的體驗上可說是一覽無遺,240Hz加上1ms反應時間規格絕對流暢度十足,加上Adaptive Sync的彈性支援,不管是NVIDIA還是AMD顯示卡都能輕鬆對應。軟體部分又有GamePlus和OSD功能輔助,這也讓整個遊戲的體驗更加舒服。玩家如果想要完成加入ROG玩家共和國周邊信仰滿點目標的話,ROG Strix XG248Q現階段會是一個絕佳的電競螢幕選擇。 總結來說,ROG Strix XG248Q可說是追求極致電競、競技遊戲玩家的推薦螢幕之一,尤其現在網路商場價格下殺到萬元以下後C/P值更高,值得推薦給正在尋找優秀電競螢幕和ROG信仰的玩家。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兼具創作與電競完美效能的全能雙用筆電:Lenovo Legion 5以AMD 7nm處理器賦予專業創作與3A遊戲大作最佳效能
2020年初,AMD推出了三款全新Ryzen 4000系列行動處理器,憑藉7nm製程技術、擁有絕佳效能與能效,受到業界一致好評與推崇,如今也有更多筆電大廠採用,紛紛推出高效能的AMD平台筆電。 電腦大廠Lenovo (聯想)在最新AMD筆電的產品線中,共推出了ThinkPad T14、IdeaPad Slim 7等,分別採用Ryzen PRO 4000U系列處理器以及Ryzen 4000U系列處理器,加上這次要介紹的Legion 5,將商用、輕薄到電競等市場都一網打盡,賦予消費者多種選擇。以電競產品家族來說,Lenovo所規劃的Legion 5系列筆電中,採用了AMD Ryzen 4000H系列處理器,提供媲美桌機等級的CPU效能、可以順跑3A遊戲,更兼具創作者等級的繪圖效能,搭配3萬出頭的價格,是一台兼具創作者需求的全能型電競筆電,兩種需求一次滿足的最佳選擇。 這次介紹的Lenovo Legion 5 15ARH05筆電,搭載AMD Ryzen 7 4800H高效能行動處理器,並另外配置GeForce GTX 1650/1650 Ti獨顯,與高達144Hz的15.6吋Full HD顯示器,讓玩家能享有流暢的遊戲畫面,進一步在遊戲世界中大獲全勝! Lenovo Legion 5 15ARH05是針對AMD最新Ryzen 4000H所打造的電競筆電系列,在外型方面,採用極簡卻不失霸氣的幻彩黑色外殼,外蓋左上角印有煥彩的LEGION Logo字樣,再搭配右下角的Lenovo商標銘板,皆可隨光線角度而變色,使其在眾多花俏外型的電競筆電中,顯得格外有型。 Lenovo的變壓器採用雙面接頭設計,可正反插;其具備快充設計,快速回血只要半小時,即可充飽50%的電,讓玩家在路上玩到沒電時,只要找個地方快速充個電,即可馬上回到戰場,繼續廝殺! Lenovo Legion 5 15ARH05電競筆電,主打一般使用者、創作者,以及電競玩家市場。在規格方面,這次介紹的版本搭載AMD Ryzen 7 4800H處理器,為8C/16T的配置,基礎時脈為2.9GHz,爆發時脈為4.2GHz,並內建Radeon Vega Graphics 7內顯,本身就具備輕電競的功能,不過這款筆電還另外配置了NVIDIA GeForce GTX 1650 4GB VRAM獨顯,讓遊戲效能可再往上提升。 此外,在螢幕方面,配備了15.6吋Full HD (1920x1080)的IPS顯示器,具備300nit亮度,144Hz螢幕更新率,支援100% sRGB色域,並相容於Dolby Vision規格。且其三邊窄邊框設計,提供84%螢幕占比的廣闊事業,讓FPS競技類遊戲的玩家們,能享受到極致沉浸、超流暢的畫面,在戰場中贏得勝利。 在記憶體方面,內建2組8GB DDR4-3200 SO-DIMM記憶體,提供充足的記憶空間以同時執行多種軟體與任務。至於儲存裝置方面,手上的版本配置了256GB SSD與1TB HDD,前者當成開機碟,而後者則當成資料碟,以存放滿滿的遊戲內容,整台筆電重量大約僅2.5公斤。而上述這樣規格的電競筆電,僅要3萬元出頭即可擁有,可說是兼具高效能的全能型電競筆電。 身為電競筆電,當然提供了GbE LAN埠,讓玩家帶到LAN Party會場即可馬上進入戰場。要是沒有有線網路的話,也能透過其內建的Wi-Fi 6無線網路功能,帶來快速且低延遲的連線品質,遊玩各式網路遊戲。 在其他周邊支援度方面,此筆電具備USB-C埠(支援DisplayPort)、3組USB 3.2 Gen.1埠(其中一組支援Always-on,關機狀態下亦可幫行動裝置充電)、HDMI 2.0埠,以及耳麥孔。尤其在後側的連接孔已有明確標示,讓玩家縱使闔蓋下,也能直接連接各周邊裝置,而不需要將筆電轉過來,非常直覺且方便! 搭配TrueStrike電競鍵盤,在15.6吋機身套入了全尺寸鍵盤設計,具備防鬼鍵設計,反應時間為1毫秒。至於右方的數字鍵區,可方便辦公室文書使用。而下方的方向鍵也獨立出來,以便方向控制時更能精準按對按鈕。 Lenovo Legion 5 15ARH05在運作模式方面,提供了三種模式:安靜、平衡(自動)、效能,讓一般使用者或是玩家能夠針對需求來切換筆電的速度等級。在鍵盤右上方也提供了Q Control 3.0快速切換鈕說明,只要按Fn+Q鈕即可切換。三種運作模式皆以不同的指示燈顏色來代表,安靜模式為藍燈、平衡模式為白燈,效能模式為紅燈(須連接電源時,才能切到此模式)。並會顯示在開關鈕中間,玩家可以隨時得知目前的運作模式。 有些玩家可能會做直播,但平時不一定會開啟Webcam,因此Lenovo筆電的螢幕上端,設計了一個鏡頭遮蓋的切換開關,要用其HD Webcam時,切換到開啟模式,即可正常使用鏡頭,至於平時不用Webcam時,就可以遮蓋起來,以保有個人隱私! 至於燈效方面,由於此筆電的鍵盤具備4區RGB燈效,玩家可以透過Fn+Space鈕來切換RGB燈效,或是透過Lenovo Vantage軟體內的燈效頁面來做客製化燈效設定,以及切換,以打造出玩家獨特風格。 接下來我們深入Lenovo Legion 5 15ARH05電競筆電的內部佈線設計。拆開底蓋後,可以看到的底蓋在導熱輔助設計上可說是非常用心,並有防塵網以防灰塵進入。至於主體方面,可以看到左上與右上分別是GPU和CPU處的散熱風扇,搭配其Coldfront 2.0散熱系統,透過67個液晶聚合物塗層風扇葉片,搭配三銅管雙通道散熱機構來冷卻與散熱。搭配四鰭片的出風口設計,以提供極速的散熱效率,並維持系統的穩定與全速運作。 從散熱管的佈置方式,可看到三管銅熱管的雙頻暖流散熱機制,可達到冷卻並進行散熱。中間連通的Dual Burn可讓CPU和GPU溫度平均,當CPU負載重時,其熱溫可以傳到GPU這邊的風扇來幫助散熱。反之GPU負載重時,就可將熱傳至CPU風扇那邊。達到平衡的效果。 至於其他佈線部份,包含中間處的記憶體,以及右側的M.2與Wi-Fi模組,皆有金屬散熱蓋設計,以讓各種發熱元件皆能快速導出,可說是非常用心。至於機身左下方則是SATA HDD置放槽(採可接第二組M.2 SSD的彈性空間設計,可以拆下SATA HDD/SSD來換成M.2 SSD),而下右方則是電池置放處。整體佈線,乾淨俐落! 筆電因配置了SSD做為開機碟,搭配HDD做為資料碟,因此兼顧速度快、肚量大的優點,尤其是內部設計成可以換成M.2 SSD,留給玩家日後升級的空間,讓筆電可以擴充更多與更快容量。 開機約5秒即可進入Windows 10,搭配其Lenovo工具軟體,可以輕鬆設定各種項目,包括設定鍵盤RGB燈效、運作模式,以及相機強制關閉等等。若未來有想要將舊電腦的資料移轉到新電腦,就能透過Lenovo Migration Assistant軟體工具,來幫忙將舊電腦的資料搬到新電腦上,轉換資料,輕鬆搞定! 接下來,就讓我們深入測試Lenovo Legion 5 15ARH05所帶來的真正效能吧!這次我們先透過各款測試跑分軟體,來測試出各元件的效能,同時測試整體系統的效能,並透過實際執行各款3A遊戲,來看看這款電競筆電的實際表現。 接下來,我們透過一系列創作者相關,以及專業繪圖領域相關測試,來評測這台Lenovo筆電的效能。如x265 Benchmark視訊編碼、Puget Bench for Photoshop與Premiere相片與影片製作處理等等,以了解用這台筆電來進行各式創作的效能表現。 整體而言,Lenovo這款Legion 5 15ARH05電競筆電,以AMD Ryzen 7 4800H處理器,搭配NVIDIA GeForce GTX 1650顯示卡,賦予基本的3A遊戲大作執行能力,對於電競類的遊戲需求也算綽綽有餘,再搭配144Hz的螢幕,賦予FPS玩家絕佳的流暢畫面,不僅玩得過癮,也能幫助玩家們制敵機先! 而在散熱設計設計上,可說是非常用心,CPU與GPU採用多管散熱與連通設計,讓熱量平衡散出,至於其他元件也都配有金屬散熱蓋,以維持系統整體穩定與全速運作。其3種運作模式,讓輕量或繁重工作皆能取得最佳工作效率。至於記憶體擴充方面,以及儲存裝置的升級上,也非常具備彈性,賦予玩家日後升級的空間,以承載更多的遊戲與未來戰力!值得一般工作需求、創作者,以及電競玩家們選購。 廠商名稱:Lenovo聯想 官方網站: 連絡電話:(02)2778-8997
-
30天超強續航加IP68防水、圓形金屬機身搭磁吸式充電,Haylou Solar智慧手錶台灣版動手玩
說到「智慧手錶」,多數玩家第一個想到的應該都是「貴鬆鬆」的Apple Watch,市調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報告統計,其出貨量年增長超過2成,市佔率突破5成大關(達51.4%),再加上現今疫情影響、促使健康意識在這代3C年輕人心中抬頭,也間接促成智慧手錶的出貨量增加。小編個人對於這點持樂觀態度,智慧手錶確實有其強大之處,除了基本的運動、健康相關功能外,部分產品甚至支援接聽電話、心電測試等等,功能部分絕對有其優勢。小編自己是走務實派的玩家,在此之前都是以小米智慧手環為主,大概兩年前入手了小米手環3就一路用到現在,雖然關閉心律偵測、睡眠監控等功能,但由於工作的關係時常會將訊息、電話接聽功能開啟,方便在外時快速瀏覽相關訊息,不用拿手機也能知道重要事項,加上它強大的續航,幾乎可說是每天出門必帶產品。 對於智慧手錶,儘管功能再強,終究還是在價格方面令人有些望之卻步(土豪大大們就別在意了XD!),但說真的...智慧手錶要價真不便宜...放眼目前市場上的智慧手錶,先撇除智慧手錶界的「勞力士」Apple Watch,眾多有品牌的智慧手錶要價也普遍至少兩三千元以上、甚至近萬元,便宜好用的智慧手錶完全是稀有動物。這也是為什麼當初在募資平台上看到Haylou Solar這款智慧手錶時,馬上手刀下單的一大原因!「功能足夠、價格親民、續航力高」! 這款Haylou Solar智慧手錶是由米客邦負責,小編下單的時候是七月、價格早鳥方案優惠是990元台幣,未來官方預計的市售價格是1,590元。早鳥方案裡面包含手錶主體一隻、磁吸式充電線一組和說明書,簡單不複雜。募資頁面上還有其他更多的客製化和價格方案,這邊就不一一列舉了,有興趣的玩家可以自行前往。以下將針對整個開箱設定的過程快速帶大家用眼睛「匹乓」一下~更詳細的評測部分之後再為大家奉上!畢竟官方都宣稱至少有30天以上的續航,小編大約是8/31 15:00將電池充飽並開始使用,等到第一次電量掉至0%左右時,會再幫大家準備。 初次長按錶冠鍵開機後,錶面將顯示QR Code讓玩家下載對應的App配對,這部分和多數的智慧手錶 / 手環類似,Haylou Solar搭配的App名稱是「Haylou Fit」,玩家可藉由掃描QR Code前往商店或是直接下載。開啟App後就可以開始配對綁定的過程,配對完成後就可以開始針對內部的其他功能進行設定。 Haylou Solar提供的功能和小米手環非常相似,包含: 1. 訊息顯示:可針對特定App或是手機簡訊設應顯示。 2. 搭載專屬光學心律傳感器的心律監測,開啟的話每20分鐘偵測一次 3. 12種運動模式,搭載運動傳感器,並且同樣提供設定目標和紀錄路徑的功能 4. 可藉由大數據紀錄睡眠品質 5. 其他功能還包刮音樂控制、天氣查詢、尋找手機、久坐提醒等等 6. 另外手錶本身也具備IP68防水認證,雖然提供防汗防雨功能,同時理論上也能讓玩家戴著手錶下水,但多數時候還是建議玩家不要隨便讓這類3C產品泡水啦XD! 不得不說第一次拿起Haylou Solar時就被金屬機身和圓形外觀的質感煞到XD!詳細的電力和功能測試小編後續會再補上,但以智慧手錶來說,大家最重視的部分除了功能以外,更重要的絕對是續航力這點,畢竟不管事智慧手錶還是智慧手環,功能面部分眾品牌基本上是大同小異,但畢竟你絕對不會希望用一天就要充一次電吧!撇除品牌信仰的話,這樣其實是滿沒有效率的使用體驗... 所以最重要還是電池能撐多久,目前小編的Haylou Solar設定是將全天心律偵測開啟、來電震動開啟、亮度調整至最高、抬腕顯示開啟,並將Line和Gmail提醒開啟,這邊值得一提的是,官方有說如果開啟全天心律偵測的話,預計續航會在15天,30天續航是未開啟狀態,因此玩家們還是需要注意一下這部分,小編自己是預期這次充飽電大概能撐到約10天左右,實際上能不能真的這麼久就要看狀況了。 這次Haylou Solar的開箱動手玩部分就到這邊告一段落了!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不妨也可以考慮是否要贊助這款智慧手錶,以C/P值來說,即便這次測試真的只有一個禮拜的續航,也是滿不錯的選擇了。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eAsatUE7Uo&feature=emb_title ▲最後附上Haylou Solar台灣版的官方宣傳片給大家參考。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Intel Tiger Lake新Logo上架,在即將發表的影片中,Core、EVO、Iris Xe將全新亮相!
Intel預計於北美時間9月2日發表第11代Tiger Lake-U系列行動處理器。而搭載最新技術的處理器,也要有新的氣象,因此Intel即將採用全新Logo,來搭配最新產品。先前我們可得知Intel已於USPTO註冊,包含了全新的Intel公司商標、Intel Inside標語,以及Intel CORE和Intel EVO等全新Logo,將賦予Intel使用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隨著Intel發表會逐漸接近,。包括Intel 11代Core處理器的介紹影片,以及其他SI夥伴(包含Dell、HP、Lenovo)新推出筆電的介紹影片。 由於Intel初代10nm架構、Sunny Cove的Ice Lake行動處理器,雖然擁有出色的IPC (每時脈可執行指令數),但在CPU時脈上卻無法維持太高 (1065G7最高時脈只到3.9GHz),因此為解決這個問題,Intel研發出新的電晶體,叫做SuperFin,搭配的10nm製程技術,可以讓時脈提升。在Intel的影片中,不僅有提到Tiger Lake採用這次新的10nm SuperFin製程,搭配Willow Cove微架構設計,讓Tiger Lake-U的爆發時脈可達4.8GHz,此外還內建最新Xe GPU內顯,使這代筆電的效能突飛猛進,且能同時兼顧超長電池續航力,當然也支援Thunderbolt 4與Wi-Fi 6,算是Intel最新的劃時代筆電! 除了介紹主大功能之外,在影片中可以看到,Tiger Lake世代將首度採用新的Intel Core的標籤,搭配新的Iris Xe內顯貼紙,由此可知Tiger Lake的內顯,應該會叫做Iris Xe Graphics,或是其他類似的名稱。 至於Evo的貼紙,則是主打輕薄型筆電為主,也就是大小核的設計,在小核方面,可提供如智慧型手機那樣的超高電池續航力,而在大核方面,則提供如一般筆電那樣的超高運算效能。也就是說,Intel EVO品牌的大小核筆電,將會比Core品牌的純大核筆電還要省電,甚至有機會達到全天候待機。讓筆電真正能與ARM陣營的輕省筆電匹敵! 總之,Intel將於台北時間2020年9月3日凌晨1:00正式發表全新的Tiger Lake筆電,隨後各家筆電廠商也會跟著發表其對應的產品,想要買Intel筆電的玩家,可以好好參考一下喔!
-
ROG Chakram Core電競滑鼠實測開箱,終極DIY電競滑鼠、內建可編程搖桿!
電競產品發展至今,部分玩家在習慣無線電競世界的爽感之後,就很難再回頭擁抱有線的周邊產品,不過有線的電腦周邊總是給人的安心和穩定感,這部份的確是無線周邊無法提供的滿足感,畢竟誰都不希望遊戲玩到一半結果電量沒電,那可就糗大了! 因此,先前已經為玩家們,當時可說是小編的愛鼠之一,畢竟它擁有超強大的DIY功能,包含客製化和事後自行維修能力等等,不過為了滿足有線滑鼠玩家的期待,ROG這次推出Chakram Core電競滑鼠,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就是將原先在ROG Chakram上奠定的優質基礎,並調整成「有線」版本,同時在重量上提供額外的可變彈性。 這邊要先跟玩家們說明白的一點是,ROG Chakram Core和ROG Chakram兩者在外觀上的差異幾乎可說是如出一轍,包含內部的重要硬體規格也可說是完全相同,此外,在可讓玩家自行DIY調整的空間上也擁有相同的彈性。 這兩款滑鼠最大的不同處在於,除了傳輸模式(有線或無線)之外,另一個就是重量了。首先,ROG Chakram因為內部須具備提供續航力的電池和充電等功能,在重量上達到固定的121.6g,以目前滑鼠漸漸走向輕量化的設計理念來說,此款屬於大型滑鼠設計,不過因為其外觀上採用了觸感相當不錯的類膚塑料材質,操作過程中順滑許多,因此平常使用下還是滿舒適的。 這個外觀的設計重點也延續在ROG Chakram Core上,不過重量上因為減少了無線充電模組,因此得以進一步減輕,Chakram Core最低重量可以控制在97g重,這重量就能進入輕量型電競鼠的行列了(100g以內都算輕了~),當然市場上不乏更輕量的滑鼠,不過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此外,習慣滑鼠重量較重的玩家也先別急著按上一頁,ROG特別提供額外13.6g重的內部砝碼,讓玩家能安裝在滑鼠內,總重量就會來到約111g重,稍比無線版的Chakram輕、但又同樣能滿足部分玩家對滑鼠重量的需求,可說是額外提供DIY調整能力。 內部硬體方面和無線版的ROG Chakram相同,兩者都採用最高16000 DPI、400 IPS光學感測器和40G的加速度等規格,而內部也搭配可自行更換的歐姆龍微動開關,以延長使用壽命。另外,和Chakram相同,Chakram Core在左右鍵部分都採用樞軸按鍵結構,利用彈簧和金屬轉軸以平衡按鍵,並大幅縮小按鍵與微動開關之間的距離,獲得的結果就是更短的施力距離和快速的回彈效果,以確保反應速度和一致性的效果,穩定玩家的遊玩體驗。 另外,在軟體方面則是有ROG Armoury Crate輔助,除了提供燈效調整外,也額外提供按鍵自定義、校準等功能,讓操作體驗和客製化能力更加流暢。 小編在先前介紹ROG Chakram時就有順帶提到,其實現有的電競周邊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多數時間都在針對外觀、重量、或是在重點規格上做調整,但鮮少有電競滑鼠真正做到「DIY」,ROG Chakram和ROG Chakram Core算是目前在這類型產品中的頂尖選手之二,從裡到外提供一定程度的客製化能力,包含重量、微動開關壽命、軟體自定義等等,各方面都再再提醒玩家:DIY才是未來電競周邊的王道。 此外,這次針對ROG Chakram推出有線「Core」版本的另一大用意,就是為了避免無線電競產品相對較難入手的問題,在調整成有線版本後,一般玩家或是電競入門玩家都能更輕易的入手ROG這款終極DIY神器,也未嘗不是件好事。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效能升級再升級,AMD Zen 3架構EPYC處理器性將能提升20%,Zen 4可能還會突破64核心
AMD下一代Zen 3架構處理器除了為大眾玩家市場準備的Ryzen 4000(或5000?)外,對於企業與伺服器市場所設計的EPYC處理器,自然也要迎來下一代新產品,雖然目前官方只有透漏下一代採用Zen 3架構的EPYC處理器的開發代號叫做「Milan」,但還是有神通廣大的網友爆料了關於其效能的相關細節。 EPYC 「Milan」在規格上會與現今的EPYC 「Rome」一樣提供64核與32核兩種不同核心數量的版本,且因為Zen 3架構是使用改進版的7nm製程,所以SP3腳位將會繼續沿用,理論上是可以「換心不換骨」的。 據爆料,64核心的EPYC Milan主要是為多工運算設計,整體設計將會由8組小晶片(Chiplet)組成,並藉著新的架構和改進製程,IPC(每時脈可執行指令數)可以提升10~15%;而32核心版本則是為更高的效能運算所設計,採用4組小晶片(Chiplet)組合而成,且能夠提供更高的時脈,整體效能可以比現有的32核心EPYC晶片還要再快上20%。 另外,關於使用Zen 4架構的下下一代EPYC 「Genoa」也有相關的消息透露出來,按照目前AMD的規劃,若沒意外,Zen 4架構將會使用5nm製程,由於架構和製程的改變,EPYC Genoa的整體設計也將發生重大改變。 首先可以預期的是SP3腳位將無法繼續相容,必須換成新一代的SP5腳位,同時也可以預期將會支援下一代DDR5記憶體。此外,更加細小的製程技術,也可能促使EPYC Genoa將會推出擁有更多核心數的版本,不過是否會正式突破100核心就不得而知了。 值得一提的,在周邊插槽的支援性上,Zen 4架構的EPYC Genoa似乎有暗示將支援新一代的「PCIe 5.0」!在同樣都是X16的通道數量下,能夠比還在普及中的PCIe 4.0快上兩倍,使其頻寬來到128 Gbps。或許AMD是打算利用更高頻寬的PCIe通道來強化EPYC主機對周邊支援的能力,好滿足企業與伺服器大量資料運算與存取的需求。 目前AMD已經在一般家用市場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不過伺服器市場因為講究的細節更加繁雜,替換成本也更高,使得企業市場依然還是Intel的天下,AMD企圖以減少替換成本或是拉高周邊設備的通道頻寬的方式來增加企業採購的誘因,至於是否能夠因此攏絡更多企業市佔,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Intel第11代Tiger Lake Core i7爆發時脈達4.8GHz,GPU時脈達1.55GHz,效能比Renoir香?!
Intel預計於北美時間9月2日發表第11代Tiger Lake-U系列行動處理器。在該發表會中,Intel將公佈其最新下世代處理器,採用10nm+製程技術,同時也將揭露Xe繪圖晶片架構。先前我們也,其採用新的Willow Cove微架構,Tiger Lake-H系列的爆發時脈將突破5GHz,搭配Xe GPU,將帶領用戶走向新的筆電新世紀! 由於已有不少廠商已優先測試Tiger Lake平台的筆電,先前HP不小心洩漏了其下一代配備Core i7-1165G7處理器的筆電,其基礎時脈為2.8GHz,爆發時脈達4.7GHz,不過坊間也有拿到新的Core i7-1185G7版本的Tiger Lake-U筆電,並列於Geekbench的測試結果資料庫裡,可發現基礎時脈為2.99GHz (可視為3.0GHz),爆發時脈為4.79GHz (可視為4.8GHz),至於內建的Gen12繪圖晶片最高時脈則是1.55GHz,可參考以下的OpenCL測試數據。 至於先前的測試數據中,也有Core i5-1135G7的時脈資料與測試數據,其基礎時脈為2.4GHz,爆發時脈達4.19GHz (可視為4.2GHz),至於Gen.12 GPU的時脈則是1.3GHz,CU數為80組。其OpenCL測試分數如下。 我們特別將Tiger Lake-U三款處理器,拿來跟Renoir U系列三款處理器來做對比,從下表可以發現,由於Tiger Lake-U平台的效能強勁,同級產品中,Tiger Lake的OpenCL效能皆贏過Renoir,至於單核心分數方面,也因為Tiger Lake的時脈較高,也因此都能贏過Renoir。只有在多核心分數方面,由於Tiger Lake-U僅4C/8T配置,而Renoir U最高達8C/16T配置,不過這邊也能看出Tiger Lake-U的4C/8T多核心效能,快要與與Renoir U的6C/12T打平。 ▼ Tiger Lake-U與Renoir U系列規格在Geekbench 5的效能對比 因此,Tiger Lake-U平台出現之後,AMD的Renoir筆電可能會失去優勢。因為從上面看到Renoir在多核效能上比較強,且電池續航力也不錯,但Tiger Lake-U在單核時脈與內顯上更強,因此AMD Renoir筆電勢必要搭獨顯,才能與Tiger Lake相對抗! 總之,第四季想要買高效能、低功耗筆電的玩家們,也許可以考慮一下新的Tiger Lake-U筆電囉!
-
EEC確定了!NVIDIA GeForce RTX 3060確有其卡、RTX 3000陣容或將多達6張卡之多
歐亞經濟委員會(EEC)的資料數據通常會被用來判別即將推出顯示卡的一個簡單的判斷依據,畢竟顯示卡要歐亞地區正式上市的話還得通過其審核才行,也因此最近在EEC上找到關於NV的幾個數據就格外引人矚目了,眾所皆知,NV將會在4天後發表新一代GeForce RTX 3000系列顯示卡,在近期的一系列爆料和相關的官方報導後,玩家們目前應該可以猜出至少將會有幾張顯示卡:RTX 3090、RTX 3080、RTX 3070、RTX 3060,而在這些顯示卡當中還會有Ti版本,但至於哪些卡會有冠名Ti(或者未來還有SUPER版?)就還無法確定了。 而近期話題最多的自然是最高階的RTX 3090,但其實先前也有跟大家提過最入門版本還會有所謂的RTX 3060,但在這之後就再也沒有關於這張卡的消息,直到今天。從當中可以確定了,RTX 3060確有其卡!其它包含RTX 3090, RTX 3080, RTX 3070等也都已經能直接確定其存在。 目前已知的消息來看,NV這波推出的幾張顯示卡將會取代目前現有的RTX 2000系列,一一快速解釋一下: 1. 最高階的自然是採用PG132-10晶片、搭配24GB vRAM,預期將取代現有的RTX 2080 Ti,預計9月下半月推出。 2. 再來是PG132-20和PG132-3-兩張,預期會取代RTX 2080 SUPER、同時分別搭載20GB和10GB vRAM,前者會在10月上半月推出、後者則是9月中。 註:以上這三張晶片應該就是大家一傳再傳的SKU 10 / 20 / 30三張晶片,尤其SKU20這張搭載20GB記憶體的版本預期最直接把瞄頭指向AMD Big Navi,Big Navi這次「可能」會搭載16GB記憶體,因此這張晶片搭配20GB、又把目標指向它的可能就非常大了。 3. PG142-0和PG142-10兩張晶片則預期會取代RTX 20770 SUPER,分別搭載16GB和8GB vRAM,前者預計9月下半月推出、後者則是還沒有確定的時間。 4. 最後則是PG190-10晶片,這預期會取代RTX 2060 SUPER、將搭載8GB vRAM,預期也會是一般主流入門玩家的最佳選擇,上市時間未定。 以下幫各位整理一下大致的規格對照表: NVIDIA預期將會在顯示卡上讓效能往上攀一級,連帶的功耗也會(XD)提高,現在距離正式發表時間也快要到了,玩家們可以陸續好好期待一番,但荷包可就準備QQ囉~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